当前位置: 晓楠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读书分享体会演讲五篇

| 浏览量:

【篇一】

《不变的是原则

万变的是方法》一书,我利用工作之余进行了阅读。作者王振耀先生原为民政部司长,后辞官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授。该书围绕机关规则、公务员细节、官员沉思录、政府大趋势等四大方面的问题展开联想、感悟和阐述,对机关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事业观有很大的帮助。我作为一名机关干部,由于身处办公室行政科这样的窗口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都是与种种琐碎、细致的工作打交道,因此,对于王振耀先生在书中讲述的细节决定成败一说感受尤为深刻。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感想。

王振耀先生认为国家机关普通公务员案头改进一小步,中华民族就会提升一大步。这实质上说的就是行政管理一定要注重细节,一定要不断从日常行政细节中找到需要完善的地方,才能真正使行政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细节决定成败。但是,生活当中人们并不一定能发现身边的某一个细节决定着自身的成败。更进一步说,很多人忽视并缺乏从基本的视角发现需要完善细节之处。在我们身边,也许想把事情做好的人很多,但是愿意把事情做细的人却不多;
我们不缺少精明能干的管理者,但缺乏精益求精的执行者;
我们不缺少各类规章制度,但缺乏不折不扣的执行力度。

其实,无论行政管理还是企业发展,甚至家庭建设,需要完善的细节几乎无处不在。“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而细节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殊不知,在很多时候,事情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不为人知的细节。

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民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这是发生在英国查理三世的故事。查理准备与里奇蒙德决一死战,查理让一个马夫去给自己的战马钉马掌,铁匠钉到第四个马掌时,差一个钉子,铁匠便偷偷敷衍了事。不久,查理与敌国交战,大战中忽然一只马掌掉了,国王被掀翻在地,王国随之易主。这就是百分之一的错误导致了百分之百的失败。

深山叠翠藏古寺的意境,缘于山谷间回荡的钟声;
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美感,缘于蹄边纷飞的彩蝶。而今日,在我们人大机关,领导洞察细节、科学决策,干部职工团结合作、各司其职,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究其原因,细节是成功的关键,细节是制胜的法宝。事事精细成就百事,时时精细成就一生。那么,我们又应如何注重细节,做好人大机关各项具体工作呢?

我认为,一要增强“四种意识”,进一步做好机关工作。一是政治意识,作为机关干部,要具有敏锐的政治意识,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二是大局意识,要善于围绕全局中心工作,把具体问题研究得透彻,把工作做得细致;
三是服务意识,要做到不让领导安排的工作在自己手里延误,不让办理的事项在自己手里积压,不让各种原本可避免的差错在自己身上发生;
四是奉献意识,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把自己对人大工作的满腔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融入到工作当中。

二要坚持“五勤”,切实履行岗位职责。一是眼勤,各类文件要认真阅读、领会精神、吃透政策,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务当中找准重点,明确目标;
二是手勤,要做好各项工作的分类、记录和资料的积累、留存;
三是嘴勤,在处理日常事务工作中,要勤问、勤请教、勤汇报;
四是腿勤,要结合实际,经常开展调查工作,熟悉掌握各项工作动态;
五是脑勤,对各类问题,要认真分析,对收集的信息,要深入研究,为领导决策做好参谋助手。

三要把握“五点要求”,提高具体事务工作效率。一是及时,面对日常工作,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明日事今日谋”;
二是准确,任何一项工作不能有丝毫差错,数据要准确、情况要明确,有关汇报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三是有序,学会摆脱忙乱,有主有次,分清轻重缓急;
四是仔细,对任何一件经办的工作都要严谨仔细,一丝不苟,不能有半点敷衍。五是精通,要精通办公自动化程序,娴熟掌握计算机技术和操作技能,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

细节的积累就是生活、就是学习、就是工作、就是我们的每一天。把握生活的细节,我们可以体会到更多美丽,重视工作中的细节,我们可以更懂得努力的付出。让我们恪守这样的座右铭:“做人不贪大,做事不计小;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铸就辉煌”!

【篇二】

“潜规则”,这是一个神词。世间所有上不了台面但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都被冠之以潜规则。这一词最早是由著名作家、记者、历史学者吴思先生在其著作《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中提出的,他本人也被称作是“潜规则概念之父”。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在这部以历史为解读对象的著作中,作者以亦雅亦俗、亦庄亦谐的写作方式,叙述了历史上值得人们思考的大大小小的无数案例,生动、有趣地讲述着官场的故事。全书主要讲了三组关系,即官吏与老百姓的关系、官吏与上级领导包括皇帝的关系以及官场内部的关系。作者运用大量明清时期的史料、笔记、小说,通过一种利害得失的计算,得出一个结论:真正维持这三组关系运行的,既非律法,也非道德,而是一套上不得台面的“潜规则”。

那么,到底什么是潜规则呢?简单地说,就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行的不成文的规矩。这种规则是人们(尤其是官僚权势集团)真正遵循的行为准则,这种行为准则与他们的利害计较紧密相联。作者是这样论述的:“在仔细揣摩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之后,我发现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经常与他们宣称遵循的那些原则相去甚远。例如仁义道德,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等等。真正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非常现实的利害计算。这种利害计算的结果和趋利避害的抉择,这种结果和抉择的反复出现和长期稳定性,分明构成了一套潜在的规矩,形成了许多本集团内部和各集团之间在打交道的时候长期遵循的潜规则。这是一些未必成文却很有约束力的规矩。我找不到合适的名词,姑且称之为潜规则。”

书中的三种关系值得我们深思:

1.官吏与老百姓的关系

书中讲到,中国的百姓,从未奢望过真正的公平。并给百姓们的诉求,起了一个名字叫“第二等公平”,并用一个事例来做论述。在清朝规定,各州县驿站的草料,应有各级政府,向百姓以市场价购买。这种规定,就是“第一等公平”。第二等呢?就是各级政府,直接向百姓征收草料,不付钱。第三等就是,不但不给钱,还要收钱,你不给好处,官吏便不收你家的草料,并随后以“抗命”的罪名,将你收押。

那么官吏为什么能这么做呢?因为官吏们拥有“合法伤害权”。“合法伤害权”,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在法律范围内的、低成本、低风险的伤害百姓的能力。即,在所有事件模糊的地方,官吏都有权让事情的走向发生巨大的变化,也正如民间的另一句谚语“官断十条路”。比如,村子里有一家失窃,官吏便以村内某一富户人家存在嫌疑,将其收押,然后在旷日持久的办案过程中,进行勒索。然而是否有嫌疑、是否需要收押、办案效率如何,都组成了官吏们的“合法伤害权”。

与官吏这种低成本、低风险的合法伤害权相比,百姓想对抗官吏则是一件高成本、高风险的事。首先越级告状,沿途的路费便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同时更多地还要面对“官官相护”的无功而返。即使,像在开始提到的“驿站草料”问题上,有人告到京城,派下来的钦差也只是以“不准再盘剥百姓”收场,而未处罚任何人。

那么如此以往,官吏与百姓,便成了牧羊人与羊的关系,无止尽的剥削。

2.官吏与上级领导包括皇帝的关系

为什么官吏会大多数是贪官污吏?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为什么不惩治?

作者给出的解释是,“恶政”淘汰清官。在皇帝眼中,一个官员能力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收税的能力,换言之,他能给国库交上多少钱。而皇帝的每一次“缺钱”,都将给官员带来巨大的压力。

作者在书中以两场大火举例,一场是东汉中平二年,洛阳南宫失火;
一场是明朝万历二十四年北京紫禁城失火。两场大火的善后工作,需要大量的金钱,两个皇帝,一个选择向官员伸手要钱,一个选择向百姓伸手要钱。而钱数金额则远超官员正常工资和百姓正常生活的承受能力。结局就是东汉一个叫司马直的清官,不忍盘剥百姓,自杀了;
明朝一个叫冯应京的清官,看不下去,上折子参人却被反诬,最后革职法办。

作者的结论是,这样的“恶政”就是一面筛子,把好人晒出去,把歹人留下来。那么皇帝,在不缺钱时,能惩处官员、整顿吏治么?依然很难,因为这是一场信息不对等的对抗。

尽管皇帝拥有最高权力,但面对各地方的事件时,往往难以分辨真相。以明朝为例,百姓的事,要经过衙役、书吏、县级官员、府级官员、省级官员、中央六部、内阁,七次传递才能呈现在皇帝面前。这七个环节中,布满官吏,每一次传递,信息都可能发生缺失,而面对这样失真的“七手”信息,皇帝是很难发现真正的贪官污吏在哪的。即便发现,还要面对“官官相护”的劝阻,最后能不能惩治,仍然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3.官场内部的关系

官场内部的关系,便是潜规则的核心部分,如果与百姓关系,是在“薅羊毛”,那么官场内部就是在“分羊毛”,“分羊毛”以不同等级官员“伤害能力”的大小进行划分。那么如果有人违规,或者破坏规则,会怎么样呢?

作者举了清朝道光年间,山西官场的一个例子,讲一个县官发正式公文,揭发了不久前一位钦差到访山西时,山西各级官员间的层层摊派。而这个县官的“违规”,并非是因为自己的清廉,而是因为自己之前犯事向上打点后,上面的官员没能“按规矩”给他平事。而这一次“揭发”则是以付给那位县官两万两白银的“安抚费”,被山西官场内部消化了。而之后,山西省内为杜绝再有效仿者,也立刻以一套合法的手续,完成了最后的“拆雷”工作。

这是一次贪官们的内部矛盾,那真正的清官会如何呢?作者举了清朝嘉庆年间,一个拒绝“分羊毛”的官员为例,这位新到的监察官员拒绝分赃,当地县令如坐针毡,最后的解决方案,便是买通那位官员的手下将其毒死,并造成自缢的假象,随之买通上面的官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虽然最后家属发现异常,告了京状,并最终破案,但破坏规矩的清官已经死了。

这样一来,大多数官员心中都会有一笔账,即,薅老百姓的羊毛,然后通过“三节两寿”等各种名目,上下打点“分羊毛”,是一种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的事。即便是心存善良之辈,也顶多抹去自己的高收益,少盘剥些百姓,勉强维持自己的低风险就好,断不能因此误了自己的前程,而且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下去了,后面新来的官员会不会比自己更差劲。

偶尔出一两个如海瑞那样民望卓绝的清官,除了成为百姓心中的图腾或是希冀之外,对官场潜规则的影响依然是少之又少。

那么潜规则的归宿是什么呢?当盘剥的增加,使得民间百姓再难承受,滋生出反叛力量后,帝国靠征税获得的暴力力量难以抵抗日益增长的反叛力量后,帝国崩塌。新的帝国建立,在开国的清明时期过后,会再次见到潜规则的死灰复燃。因为随着官吏执政时期的变长,官民之间的天平总是更容易向官员的一边倾斜。

纵观整本书,吴思先生用中国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来表明潜规则的范围之广。看到这些规则的存在,既感受到封建文化历史的悲哀,同时又感受到处于那个大环境下的人的无奈。潜规则现象产生、盛行于我国封建社会,现代社会已不再是封建社会,但是现代社会中某些地区的怪相和历史上的潜规则现象惊人地相似,不禁让人感到一阵凉意。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潜规则像毒瘤一样还存在于现代社会中,但是我们的领导人却没有默许它的存在,而是大刀阔斧地清除它。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来要立“明规矩”,破“潜规则”。而且,习总书记正在大力提倡的“依法治国”无疑是根治“潜规则”的灵丹妙药。众所周知,中国社会的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有法可依”到“依法治国”的过程。由于国家法律的不健全,导致了一些利益分配的规则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人的诉求,因此各个地方才会有他们各自创造的为他们自己量身定制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往往又是和整个社会的利益冲突的。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制建设能够更加完善,以至于让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并且违背法律的代价又是极高的,那到时候也就没有人愿意去违背法律了,潜规则也没有其存在的必要了。

作为立法人,在“破潜规则,立明规矩”的道路上,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当法律不断为人们所认知时,当“良法”取代“陋规”取得良好成果并获得人们的认同时,法律信仰将在社会树立,潜规则将会逐渐消失,整个社会也将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篇三】

我阅读的这本书名字叫《读懂中国》,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年3月发行,作者叫韩刚,山东临清人,现任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中直党建》杂志社副编审,中央党校党建部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毕业;
曾担任大学教材《形势与教育专题》,在《文学报》、《北京日报》、《嘹望》等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这本《读懂中国》一书韩刚用八个章节从中国的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的选择开始,围绕着改革开放、应对挑战、经济发展破冰前行,民生、保障、文化创新、生态文明、中国对国际形势的基本判断和国际战略及中国梦、我们共同的梦等,对当代我国各类问题进行了深度的研析和解读,并落脚于给我们每个人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从客观的视角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科技、军事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和评价,阐述中国人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文化情结,从而让世界了解中国、熟悉中国、热爱中国,让世人明白现在的中国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开放的中国,让世人知道中华民族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读懂中国”这四个字看起来简单,但内涵相当丰富,我个人赞赏这个主题,因为这表明我们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应该更关注中国,也希望近距离地观察中国,立体地认识中国,特别是展望中国的未来。我们都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改革航船乘风破浪三十余年之后,党的十八届三次、四次全会再次翻开历史的新篇章,注定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划时代的重大事件,成为新的里程碑。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翻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勾画了中国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指明了中国这艘船的航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了党治国理论的升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已构建成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主政方向和重大领域更加清晰,这些都是国家大事,更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怎样进一步了解中国,怎样跟上时代节奏,怎样真正读懂我们身边的变化和趋势,已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作为人大机关的党员干部,是不是更应该立足本职工作,跟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们都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走在探索的路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不辜负我们生活的这个伟大的时代。所以《读懂中国》这本书很值得我去看,而且反复阅读,真正看懂,这就是我粗浅的体会。

【篇四】

根据大会安排,我作个发言,重点围绕金一南教授的《苦难辉煌》这本书来谈谈感想。

《苦难辉煌》这本书原来也读过,近日再次拿起这本书,从头到尾再次阅读,感受更深。要想深入理解《苦难辉煌》,先认识金一南其人,金一南教授,1952年出生,江西永丰人,1972年入伍,少将军衔,战略学博士生导师,

曾任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也是全国模范教师,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奖者,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金教授长期以来注重研究军事战略,著作颇丰,其中《苦难辉煌》是他的代表作。

《苦难辉煌》讲述了中华民族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这一历史命运的大落大起。在这一命运形成之初,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联共(布)与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集团这四大力量,以中国大地为舞台发生了猛烈碰撞。内外矛盾冲突空前尖锐,相互斗争局面极其复杂,各派力量的策略转换空前迅速;每一方的领袖和将领皆在较量中淋沥尽致地展现自己全部能量,从而在历史中留下深深的印痕。外部的围追堵截,内部的争论与妥协、以及不尽的跋涉、惊人的牺牲、大量的叛变,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经历了如此的地狱之火,带领中华民族探测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深度和时代宽度,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中最富史诗意义的壮举,中国革命也由此成为一只火中凤凰,从苦难走向辉煌。

这本书联系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共产国际活动以及日本军国主义兴起等国际背景,从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力量、政治事件、政治人物入手,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错综复杂、恢宏壮阔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景式的揭示和剖析,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建立红色政权、率领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伟大壮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正义、艰辛和伟大。

本书视野开阔、思路新颖、文笔生动,运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资料,在许多重大事件上做了独特的解读和分析,对于加深人们对中国革命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激励党员干部牢记革命先驱的不朽功绩和崇高精神,进一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积极意义。可以说,《苦难辉煌》脉络清晰、逻辑性强、可读性强,是一本报告文学式的散文著作。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有三点感受,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从苦难走向辉煌,必须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历史的必然要求最终表现为人民的选择。谁能够领导,谁不能领导,终归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并非只有共产党人才懂得。但是,只有代表先进阶级和先进生产力的政党才能真正、彻底反映和实现人民利益,而其他政党或者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或者始行而终弃。那么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从《苦难辉煌》一书中我深刻领悟到了这一点,书中通过讲述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乃至于到改革开放,共产党一路走来,就是坚定不移的团结带领最广大人民群众,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可以说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共产党力量的源泉,只要有了群众基础,党的事业才能长盛不衰。

二、从苦难走向辉煌,必须实事求是探索适合中国自己的道路。从《苦难辉煌》这本书中,我们看到无论是最初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依附于国民党而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右倾机会主义,还是后来左倾的盲动主义、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都对党和革命造成了极大损失。大革命失败、城市暴动失败、进攻中心城市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大批党员群众被杀、地下党组织瓦解、丢失中央苏区、红军被迫长征……直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右倾错误和左倾错误才结束在党内的统治。血的教训表明,以别国指示为最高指示、以资产阶级政党为领导力量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单凭主观愿望或想象、脱离客观实际的革命道路在中国也走不通。中国革命来不得半点投机。历史巨大的车轮把所有幻想、空谈和教条碾得粉碎,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谁牢牢根植于脚下的土地,谁深刻认识中国革命的形势,谁坚决地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谁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现阶段,习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包括外交、军事、经济、民生、党的建设等等各方面,特别是在党的建设方面,提出严惩腐败,也是凝聚党心、顺民意的重大举措,是与实践结合,从实际出发制定出来政策,必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从苦难走向辉煌,必须矢志不渝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和他领导的人民军队能够最终取得胜利?金一南教授在书中的回答激越铿锵,“就因为这个党最英勇最顽强,最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忘我奋斗,最具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个党付出了中国历史上所有政治集团从来没有付出过的重大代价和巨大牺牲,最终为中华民族杀出一条血路,趟出一条新路,使这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就当下而言,暂时还不需要我们流血牺牲,但是作为一名党员,履职尽责是本职。就我个人而言,始终牢记自己老师、农民和党员的身份,参加工作近40年,在教育系统工作近20年,始终钟情教育事业,对教育不离不弃、无怨无悔,我认为教育工作者的意义在于:一个地方的经济质量高低取决于人口素质,而人口素质又取决于教育质量,在教育局工作期间,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做了一些事,也倍感欣慰。到人大工作也有一年时间了,当前仍然以一个从事人大工作新人的姿态要求自己,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真正在履职上担当,在尽责上作为,在监督上见效。

【篇五】

自胡主任提议开展“月读一本书”活动以来,我认认真真的读了几本书,其中清华大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专家张宏杰著的《顽疾》一书给我的感触最深。这本书通过对清朝的反腐败措施、中国官员的俸禄制度以及历史上官吏的生活状态三个方面对腐败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读了这本书,我有几点体会:

一、制度腐败是最大的腐败。

历史上各朝各代都对于腐败问题绞尽了脑汁,想尽了办法,反腐败措施并不少。比如中国传统的“人性本善”思想,提倡以德养廉;
北魏太武帝建立了“举报制度”,“其令天下吏民,得举告守令不如法者”,意思是号召天下百姓可以跑到皇帝面前举报其官长。北魏甚至制定了类似于现在的“财产公开制度”和“长期追责制度”;
明朝初期朱元璋发明了通过群众运动来反腐,他发布的《大诰》中宣称,百姓如果痛恨一官吏,可以不经法律程序直接捉拿,送到他面前。这种种规定最终都没有解决腐败问题,原因在于,这些措施都没有触及根本。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制度腐败问题,一切措施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权力决定一切,权力支配一切。在古代中国,政治地位高于一切,政治权利高于一切,政治力量可以向一切生活领域扩张。想要致富并保持财富,只有通过做官。“三代以下,未有不仕而能富者”。通过权利,可以无限度的获得巨额财富。

二是权力不受约束。中国古代讲究人治,因此权力的运用表现出极大的任意性。皇帝可以对天下一切人随意,地方官员则是各地的“土皇帝”,在地方上说一不二,独断专行,他们对上只对皇帝一人负责,对下则永远英明、正确,因此很容易作威作福。

三是低薪制导致腐败恶化。中国古代大体上都是采取的薄俸制。哪怕是以高薪著称的宋代,对于广大低级官吏也采取的是薄俸制。更有甚者,北魏和元朝早期还采取无俸制。这种低薪制造成真正奉公守法的官员生活极其清苦,大部分官吏则是想尽办法弥补亏空。因此贪污腐败不可避免。

二、制度反腐是最有效的手段。

我讲一个封建时期中国反腐败史上的特例,大清王朝唯一不贪腐的衙门—海关。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1853年,上海爆发了小刀会起义,在混乱期间,上海海关运转失灵,海关官员逃到了租界,但是外商的船只还在港口等待,贸易还需要继续进行,英美法三国领事商量后决定三国各派一人,成立了“税务司”,代替中国政府管理上海海关。这种代管其实是对中国主权的一种严重侵犯。不过令中方意外的是,外国人居然能诚实认真的收税,收到的税款也如数交给了中方。在外国人的管理下“税收大增,政府善之”。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脑洞大开的同意由英国人代管中国海关,并写入与英美等国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中。基于种种原因,1863年,赫德接任总税务司,开始了长达近半个世纪对中国海关的管理。赫德采取了四种措施防止腐败:

1、建立新的会计制度。对记账形式进行改革,采用英国当时最新财政制度中的会计制度体系,让收入支出更加明晰,做假账更加困难,提高海关行政的效率。

2、建立有效的审计制度。专门设立了独立的机构—稽查账目税务司,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各关财务会计制度进行监督。一旦发现有不当的行为,立刻停止相关负责人职务。

3、对人事制度进行改革。逢进必考,在选择海关雇员时全球招考,公开选拔,先后在上海、广州、青岛、九龙和伦敦等地设立了考点,不论谁介绍来的人,都必须参加考试。赫德的一个朋友和一个同学的孩子就因为没有通过考试,最终没有被录取。

4、进行工资制度改革。采取高薪养廉,公开薪金。从最高等级的税务司到最低等级的稽查员:薪金为9000两—240两都有明确的分类规定。此外,员工还享有年度奖金和福利津贴,干的越久,待遇越高。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效率,极大地降低了腐败。

综合来看,赫德对中国海关的改革采取了几项相互关联的管理制度,高薪激励机制让员工“不想贪”,会计和审计制度让员工“不能贪”,严惩制度让员工“不敢贪”。当然赫德对中国海关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最大的问题是对中国人的歧视,把中国海关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性质的海关,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但是从制度这个角度来看,这种改革是科学的,正确的。因此成就了“大清王朝唯一不贪腐的衙门”也就不难理解。

三、制度反腐关键在于法治。

法治有别于人治,人治更强调道德的力量。赫德在和中国官员探讨“道德”话题时说:“我说中国人和我们不同之处可以追溯到根本的出发点:中国人说人性善,我们说人性恶。中国人因而求助于教育养成的规矩;
我们则通过惩,对违法进行治理和处罚,树立法律和规章。”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始终是宣扬的人性本善的思想。然而在腐败问题上,只有明确严谨的法律和制度,才是相对于道德更加行之有效可操作的手段。

现今我们的反腐工作,也正是这么一步步走下来的,从制度上入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从《八项规定》到《准则》和《条例》,从基本约束到根本制度的改革,做好制度建设的同时,关键在于落实。我们只有结合地方实际,开展好制度运行,将治标和治本有效结合,才能最终取得反腐败战斗的胜利。

推荐访问:演讲 体会 读书 分享

相关推荐

热门文章

教子勿溺爱,子堕莫弃绝

教子勿溺爱,子堕莫弃绝   01   去上班的路上,在一个路口等红灯,旁边停着一位骑电动车的老人,带

增强看齐意识心得体会

增强看齐意识心得体会 增强看齐意识,就是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以下是工作范文网网小编为你推

上网课的心得体会作文3篇

上网课的心得体会作文3篇  网课的学习过程超乎我的想象,屏幕的主体是制作精良的电子课件,老师可以在上

满分教育心得体会2000字3篇

满分教育心得体会2000字3篇  安全教育是我们学生开学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因为这关系到学生在读书期

学习总书记视察安徽讲话精神心得体会3篇

学习总书记视察安徽讲话精神心得体会3篇  要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充分认识习总书记视察安徽的重大意义;

2020财务毕业实习总结3篇

2020财务毕业实习总结3篇  在这个实际操作过程中,加强我们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和训练我们财务管理专

学习“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心得体会两篇

学习“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心得体会两篇  以下内容由工作范文网收

学习网课的心得体会作文精选

学习网课的心得体会作文精选  网课的学习过程超乎我的想象,屏幕的主体是制作精良的电子课件,老师可以在

散文:去吧,一如既往地过你想要的生活

散文:去吧,一如既往地过你想要的生活   01   我只是一如既往地生活,开始了一段不知道旅程的青春

抗击疫情心得体会500字范文3篇

抗击疫情心得体会500字范文3篇  当前,逆行者们全力以赴地战斗在“疫”线,

防控疫情300字观后感

防控疫情300字观后感  在武汉爆发疫情时是一个个医生和护士冲在了前线,替我们冲锋陷阵,是他们犹如黑